刘禅所处的三国时期,魏、蜀、吴三国并立,也面临着外部威胁。蜀汉和东吴联合,共同对抗曹魏。虽然两国关系不甚紧密,但在刘备去世后,诸葛亮努力修复了与东吴的关系,并重建了政治联盟。在刘禅的统治下,东吴没有威胁到蜀汉,直到蜀汉灭亡后,东吴才试图趁机侵入蜀汉,但被罗宪在永安阻止。可以说,在刘禅在位期间,东吴并没有能力灭掉蜀汉。
而蜀汉面临的主要外部威胁则是北方的曹魏政权。刘备去世后,年仅17岁的刘禅继位,诸葛亮执政。在诸葛亮的领导下,蜀汉虽小,却能以进攻姿态对抗曹魏。事实上,诸葛亮的战略使得曹魏无力发动攻势,只能处于防守状态。这种情况在中国历史上非常罕见,通常是强国主动进攻,而弱国处于防御。只要诸葛亮活着,蜀汉就不会被曹魏灭亡。
诸葛亮去世后,为什么曹魏没有立即灭掉蜀汉呢?因为曹魏并没有做好准备。曹魏的敌人不仅是蜀汉,还有东吴和辽东的公孙氏、西北的乌桓和鲜卑。此外,中蜀的地形使得攻占蜀汉非常困难。即便诸葛亮去世后,曹魏的司马懿曾试图进攻蜀汉,却因曹魏皇帝曹睿的阻止而未能实现。
曹睿在位时,沉迷享乐和宫殿建设,逐渐忽视了蜀汉的威胁。而当曹睿去世后,魏国陷入了内部的权力斗争,特别是曹爽和司马懿的争斗,让魏国根本无暇顾及蜀汉。曹爽在南征蜀汉时失败,甚至差点全军覆没。此后,曹魏再也没有南下进攻蜀汉。
直到249年,发生了高平陵政变,司马懿趁机发动政变,夺取了魏国政权。随之而来的,是长期的内政斗争,这段时间内曹魏无法集中精力对抗蜀汉。直到三年后,司马昭发动了灭蜀之战,才导致了蜀汉的最终灭亡。
二、内部因素
除了外部原因,刘禅能够当皇帝40年,也与内部因素密不可分。
首先,诸葛亮为刘禅留下了强大的政治遗产。诸葛亮培养了蒋琬和费祎两位出色的宰相接班人。在蒋琬和费祎的治理下,蜀汉政权相对稳固,他们的治理使得蜀汉在战时能有效应对敌人,比如公元244年的举势之战,曹魏大军就被王平击败。蒋琬和费祎的治理延续了诸葛亮的政治遗产,使得刘禅的政权能够维持19年之久。
然而,当蒋琬和费祎去世后,刘禅开始任用宦官黄皓等人,逐渐失去对国家治理的控制。诸葛亮曾在《出师表》中告诫刘禅要“亲贤臣远小人”,但刘禅偏偏用了宦官和小人,这使得蜀汉政权逐渐走向衰落。
诸葛亮在治国方面的能力非常强,他建立的法制体系在他去世后仍然有效。蜀汉政权一直在法家治理的框架下运作,这使得即使诸葛亮去世后,刘禅仍能维持40年的统治。就像商鞅变法一样,制度的力量非常强大,是政权稳定的重要因素。
其次,蜀汉的用人原则也为刘禅提供了支持。诸葛亮采取了外地人压制本地人、流亡士人压制本地士族的策略,使得蜀汉政权的统治更加稳固。蜀汉的高层领导基本上都是外地人,虽然这导致了本地士族的不满,但也防止了地方势力对中央政权的威胁。
最后,姜维的北伐政策也起到了稳定政权的作用。北伐不仅能够让蜀汉展示强大的外部攻击姿态,也有助于掩盖内部的矛盾。尽管北伐未能成功,且引发了不少反对声音,但这一战略在诸葛亮去世后的几十年内保持了政权的稳定。
总的来说,蜀汉的灭亡是外部威胁和内部矛盾共同作用的结果。外部有曹魏的威胁,内部有刘禅的不作为和用人的错误,最终导致了蜀汉的灭亡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